RAG是什麼?RAG技術如何提升企業知識庫應用?
RAG技術(檢索增強生成)是結合資訊檢索與大型語言模型(LLM)的生成能力,能在回答問題前先從外部知識庫或即時資料來源檢索相關資料,再產出更準確、即時的內容。本文將帶您了解RAG的原理、運作方式,與生成式AI的差異、RAG優勢、挑戰以及訓練方式,讓您一次掌握完整知識,更有效利用RAG技術,提升企業產能。若您不知道如何開發或利用RAG技術,立即上PRO360找專業AI顧問,協助您打造專屬智慧化知識庫。
什麼是RAG技術?
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(RAG)檢索增強生成是一種「先檢索、後生成」的AI架構,意思是在模型回覆前,先以外部或私有知識庫抓取最相關的內容,再把內容和使用者問題一併提供給大型語言模型(LLM),因此模型不必大規模重新訓練,也能產生更即時、資訊可追溯且正確性更高的答案,並補足LLM的知識過時、無法查詢特定領域專業資料或容易產生幻覺...等不足。
RAG元件
- 檢索模型(Retriever):意思是從知識庫或外部資料來源抓取與問題最相關的片段,並以常用語意或向量檢索在向量資料庫中排序挑選高分內容
- 生成模型(Generator):比如LLM在接收檢索內容後產生回答,經過處理以確保語法和語義品質
RAG的運作方式
- 資料準備(Indexing):把文件切成小片段並建立索引,以利於後續檢索與增強
- 使用者提問(Query):系統理解使用者語意後重寫或拆分,有助於提升搜索
- 檢索(Retrieve):到索引或向量庫中召回候選片段並排序,選出最相關內容
- 增強(Augment):對檢索結果做篩選、重組及整理,變成可直接吸收的上下文,若有過長的內容則會合併
- 生成(Generate):LLM將根據問題與增強後的上下文回覆,必要時加入引用與格式修正
- 後處理與評估(Evaluation):視情況進行格式化、檢查正確性,並將錯誤的部分進行微調
RAG數據類型:結構化和非結構化
- 結構化資料:資料庫表格、JSON欄位...等,可以被整理成清楚的欄位,直接放進模型的提示(prompt)裡或作為中繼資料標註,讓AI更容易看懂、抓重點
- 非結構化資料:應先擷取長文、PDF、網頁與內部文件...等部分內容再附上來源、章節和時間...等中繼資訊,以餵給模型生成回覆
3種RAG類型

學術研究、論文或是國際AI公司的官方文件中會將RAG分為基礎、增強、多步推理、代理式與圖論型,但國際標準分類並不符合實際應用,因此以下為您將RAG依照近幾年工程實務以及業界主流,分為3大類型:
Naive RAG(最基本版本)
Naive RAG是最標準及最常見的RAG形式,流程大致是由使用者發問,系統接收後從知識庫檢索相關文件,最後把檢索結果連同問題交給LLM生成回答。過程相對單純、好實作,但在檢索品質和答案的精準度上,還有需要優化的空間,因此Naive RAG通常作為基礎應用,而在複雜任務(如法務、多文件推理)中容易不夠精準,不建議使用。
Advanced RAG(進階版RAG)
Advanced RAG主要是解決Naive RAG在準確度上的不足,因此進階版 RAG 通常會加入 Reranker(重排序模型),使檢索結果更貼近真實語意。Advanced RAG在檢索前後會增加以下步驟:
- Pre-Retrieval(檢索前階段):改寫Query、加入額外條件、過濾不必要的內容...等,讓後續檢索更精準
- Post-Retrieval(檢索後階段):篩選檢索到的片段、摘要並重組,只把最有用的資訊提供給LLM處理
透過以上兩個步驟可有效減少雜訊、提升回覆品質及避免模型被不相關的內容帶離主題。
Modular RAG(模組化RAG)
Modular RAG可依情境自由替換、重新組裝,並無固定流程,像是一個可拆裝的模組,例如:資料攝取、切分、向量化、檢索、排序、生成、評估…等都可以是獨立的模組,可在不同應用場景(法務、客服、技術文件)中讓企業依據資料類型、風險、安全性與領域需求,挑選最適合的元件,支援更多變化與進階用法。模組化RAG可依據法規、安全性、領域知識深度...等替換每個模組與步驟,打造企業級RAG Pipeline,因此對大型企業十分重要。
RAG與傳統生成式AI差異
以下為您整理RAG與傳統生成式AI的差別:
| RAG | 傳統AI | |
| 資料來源方式 | 並非依靠模型記憶,而是整合外部來源及相關資料,提升答案精確性 | 僅依賴訓練時已存在的資料,若訓練時無該主題的內容,模型將無真實資料可引用 |
| 答案的準確性 | 模型會透過檢索及附帶相關正確資訊,確保使用者清楚知道資訊來源 | 會依照過往記憶推論答案,若沒學過可能會捏造與事實不符的錯誤資訊 |
| 更新知識方式 | 只需要更新知識庫 | 需要重新訓練系統 |
| 成本與彈性 | 可使用同一個LLM,並透過外部文件儲存庫延伸用途及客製化特定領域(法律、醫療) | 需要負擔昂貴的訓練、微調及硬體資源費用 |
RAG技術的優勢

以下為您整理RAG技術的優勢:
提升內容即時性
傳統生成式AI使用的是訓練階段「已存在」的資料,因此無法反映最新的變動資訊;而RAG的即時性取決於資料來源與檢索更新頻率,並可隨時從外部知識中檢索最新資料,例如:企業文件、網頁內容、資料庫...等,使用者更新知識庫就能讓回覆的內容同步更新,而無需重新訓練模型。
加強資料準確性
RAG的回答會根據外部文件與資料來源生成,而非完全依賴模型本身的「語言推測」,因此能有效降低幻覺(Hallucination)回覆。同時,使用者可以清楚追溯資料來源使內容更可靠,特別適合法務、醫療、技術文件...等需要高可信度的領域。
客製化相關資料庫
企業可依自身需求打造專屬的知識庫,內容可包含:產品文件、FAQ、SOP、技術文件、培訓教材、合約或政策,並直接利用以上資料生成回答,深度連結AI模型與企業資料庫,確保AI根據企業內部資訊產出正確的回覆。即使不同組織或領域的內容差異極大,只要更新資料庫,RAG系統就能立即吸收新知識,不需模型微調或重新訓練,彈性非常高。
低成本高效益
在傳統生成式AI系統中,若您想讓模型變得專業,就必須重新訓練或微調(fine-tuning),其成本高昂且耗時,但若您使用RAG技術,只需更新知識庫或索引,再透過檢索強化回答品質即可,成本低且效益高。
RAG的限制
以下為您整理RAG帶來的限制:
檢索品質會影響結果
RAG依賴外部知識庫或資料來源,如果被檢索的內容本身就有錯誤、過時或帶有偏差,LLM生成的回答也會跟著失真,造成答案可信度下降。
檢索成本與效能
RAG必須透過向量化、相似度計算、索引查詢...等步驟從大量資料中找到相關內容,在企業等級或大規模知識庫中需要額外花費儲存成本(向量資料庫),並導致AI回應時間較長且在高流量下需要更多硬體支援,因此雖然RAG整體費用比重新微調模型省時省錢,但在高流量或超大規模資料環境下,索引更新與維護成本仍然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與技術挑戰。
檢索與生成之間整合不易
如果RAG要發揮效果,必須讓「檢索到的內容」與「生成模型」之間緊密且自然地銜接,包含:如何選出真正重要的片段、如何設計Prompt模板把資料餵給LLM以及避免模型忽略關鍵資訊或誤解上下文,以上都需不斷調整架構設計,因此部署與維運較困難。
如何有效訓練RAG?
訓練RAG與訓練傳統大型語言模型不同,您無需重新微調LLM的參數,而是透過資料前處理、檢索優化、提示設計...等方式持續提升系統效果。以下為您介紹訓練流程:
流程一:資料整理與切片
RAG的性能程度取決於資料庫中文件切片的品質,若切片太大會讓搜尋結果包含過多不必要內容,切片太小則會讓片段過短使語意不完整,因此第一步需要整理資料並截取合適的內容。
流程二:選擇適合的嵌入模型
如果嵌入的模型無法理解產業的專業術語,訊息檢索結果也會失準,建議使用者依據領域選擇適合的嵌入模型才能大幅提升檢索效率。
流程三:使用好的搜尋策略
建議您可以先用向量搜尋找出相關片段,再用更精準的語言模型重新排序,避免單靠向量相似度而有「語意接近但不適合回答問題」的狀況。
流程四:設計結構化的提示
優質的Prompt能有效引導模型正確使用搜索到的資料,包含:指示模型必須參考檢索內容、要求引用來源、限制模型不可捏造不存在的資訊,以及提供清楚的回答格式(表格、摘要、步驟),就能減少幻覺與偏離主題的回答。
流程五:評估與不斷迭代
RAG需要持續調整、檢查是否有片段經常被誤檢索、是否需要調整切片大小或資料清洗方式,若常出現幻覺回覆,可能要修改提示或擴充資料庫,以確保RAG在真實場景中的表現越來越穩定。
企業應用RAG技術範例
在企業實務中,RAG技術已經不只是概念,而是真正的生產力工具,例如:
- Synology將RAG導入全球技術支援流程,先從歷年高品質客服回覆中做進行去識別化與分段,建立向量化知識庫,再透過混合搜尋與LLM生成建議回覆,最終把平均回覆時間從約22小時縮短到約0.5小時,大幅提升技術支援效率與品質。
- GenApe協助企業打造內部AI助理,讓模型可以讀懂公司文件、政策與數據,並應用在客服、自動回覆、訓練與工程支援...等場景,甚至用RAG協助撰寫ESG報告,將原本需大量人工整合的工作自動化,內容生成效率提升超過60%,顯示RAG特別適合處理大量文件和高精準度需求的企業知識應用。
找專業AI顧問幫您提升RAG技術
想搞懂RAG技術?需要更進階的技術提高公司產能?不論是單純想了解RAG技術,或是有實際應用需求,想為公司打造專屬的智慧知識庫、AI客服或內部問答系統,都歡迎點選【免費取得報價】,立即上PRO360提出您的需求,讓專業可靠的AI顧問幫您規劃及提升RAG技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