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開發新手必看,為您完整介紹所有相關資訊
AI開發看似複雜,但其實只要掌握正確流程,新手也能快速入門。本文將為您介紹什麼是AI開發、與傳統軟體開發的差異、應用範圍、AI開發流程及常見挑戰,若您不知道如何進行AI開發,現在就上PRO360提出您的需求,讓專家助您順利完成AI開發。
什麼是AI開發?
AI開發(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)是指運用機器學習、深度學習...等技術,讓電腦模仿人類判斷、預測、分類或自動化處理任務的過程。人工智慧開發不僅是寫程式,也包含:問題定義、資料蒐集、模型訓練、測試驗證、部署...等步驟,透過嚴謹的工作流程,AI可以協助企業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,是導入自動化、智能化工作的重要技術。
AI與傳統軟體開發的差異
人工智慧開發與傳統軟體開發的不同在於解決問題的方式,以下為您分別說明:
- 傳統軟體開發:需依靠軟體工程師撰寫明確規則,讓電腦依照流程執行
- AI開發:讓AI模型透過大量資料自行調整及更新,達到自動化預測、判斷、修復與執行...等目標
AI開發應用範圍
AI應用深入各行各業,例如:電商與行銷會使用AI技術做商品推薦和顧客行為分析、製造業運用AI工具進行設備異常偵測和品質檢查、零售業利用影像辨識做客流量統計、客服中心導入聊天機器人提升回覆效率、醫療產業透過AI影像分析協助判讀...等,對中小企業而言,AI更能用於預測需求、優化流程及強化決策。無論是大型組織還是新創公司,AI開發都能帶來高度彈性的變革及效益。
AI開發流程

若想成功建立AI模型,以下為您整理詳細的開發流程:
流程一:準備數據
在AI生產環境中,數據就是模型訓練的基礎,經過收集、清理、轉換、標註...等流程,確保數據資料多樣化,且符合模型的輸入格式。常見做法包括:從系統、爬蟲或開放資料庫收集多元數據、刪除重複與異常值、進行標準化或編碼、影像任務還會透過旋轉/翻轉/裁切...等方式增強數據,讓模型更多變化及減少AI使用不重要細節或雜訊的風險。若數據品質錯誤或有邏輯錯誤,模型的預測結果則會產生偏差,因此準備優質的數據是最花時間且關鍵的步驟。
流程二:選擇模型
不同的模型及演算法有不同的技術門檻,因此需依據您的需求選擇適合的模型架構,例如:文本分析選擇NLP、影像辨識則選擇CNN。另外,您也可以依照預算和資源選擇模型,比如處理簡單問題只需成本較低的輕量模型、處理複雜問題則需高成本的深度學習模型。
流程三:訓練模型
當數據準備好、模型架構確定後就可以進入訓練階段,開發者需將整理好的數據餵給模型,讓模型在反覆計算中調整內部參數,學會輸入與輸出之間的對應關係,並在訓練過程逐漸抓到資料中的關鍵特徵,以提升模型的預測能力。建議開發者應持續觀察訓練過程中的表現,必要時調整學習率、批次大小或演算法設定,避免模型走偏或訓練失敗。
流程四:驗證與優化模型
訓練結束需要驗證模型,模型驗證重點在於檢查模型是否不僅在訓練資料中表現出色,也在沒看過的新資料上保持穩定。驗證方法包含:利用準確率(Accuracy)指標評估或K折交叉驗證(K-Fold Cross Validation),把資料分成多個子集輪流訓練與測試,藉此降低模型過擬合(Overfitting)的風險。此外,開發者也可以模擬不同場景或極端情況,觀察模型在邊緣案例中的表現,再依結果調整參數或結構。
流程五:持續學習與更新
AI模型需要隨著時間與環境變化持續更新,例如:電商推薦系統需定期加入最新的使用者行為資料,專案規劃中通常會安排定期重新訓練或微調的機制,利用新數據讓模型持續學習,修正原本的預測模式,才能讓模型跟上業務需求的變化,也逐步提升整體效能和穩定度,讓AI在實際應用中維持良好表現。
AI模型訓練種類

AI模型的訓練種類可分為機器學習、深度學習和集成學習,以下為您詳細整理及說明:
機器學習(Machine Learning)
機器學習是AI模型訓練最核心且最常見的方法,主要讓模型從資料中學習規律,用來做預測或決策。以下為您說明四種不同類型的機器學習:
監督式學習
監督式學習以標籤化數據進行訓練,訓練過程讓模型學會輸入與正確答案之間的關係,例如:利用房屋坪數、位置、樓層...等資料預測房價;使用病患的數據紀錄、疾病標籤訓練模型以作為醫療預測;或使用手寫數字圖片(0–9)與標籤訓練模型,讓模型能辨識新圖片中的正確數字。
非監督式學習
非監督式學習以無標籤化數據進行,過程中讓模型自己找出群組或結構,常用在客群分群,例如:透過消費紀錄,由機器自動找出具有相似購買行為的顧客群,讓企業能了解不同群體的特性,而不需要事先設定分類;或是根據商品描述、瀏覽行為將商品自動聚成相似類別,協助電商建立「你可能也會喜歡」的相似商品列表。
半監督式學習
半監督式學習結合前兩者優點,利用「少量有標籤資料」搭配「大量無標籤資料」提升訓練效果,例如:利用部分有標註病變的資料,搭配大部分沒標注的影像進行輔助訓練;企業可透過少量標註為衣服、褲子、裙子...等標籤的圖片建立初步模型,再提供大量未標註圖片強化模型的特徵學習,讓分類效果大幅提升,減少人工標註成本。
強化學習
強化學習意指讓模型在與環境不斷互動、嘗試錯誤,再透過獎勵或懲罰學習最佳策略,適合用在動態決策情境,例如:訓練機器人用機械臂學會如何抓取不同物體;而著名的AlphaGo則是利用強化學習訓練AI下圍棋,模型會根據每一步行動的獎勵或懲罰不斷調整策略,最終學會在棋局中獲勝。
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
深度學習使用深度神經網路(Deep Neural Networks)模擬人腦的學習方式,擅長處理複雜度高、資料量大的任務,經常使用於語音辨識及影像辨識與自然語言處理(NLP),例如:日常生活中的語音助理(Siri、Google助理)可藉由深度學習模型理解聲音及分析語意,再轉成文字並給出回應。
Transformer模型
Transformer是深度學習的一個架構,可透過自注意力機制同時關注整個序列中的所有元素,因此在效率與準確度上都有明顯優勢,另外,還被廣泛應用在文字、影像及語音相關任務,例如:透過大量文本預訓練,GPT能完成程式碼生成、文章生成或機器人對話。
集成學習(Ensemble Learning)
集成學習結合多個弱模型或基礎模型,以提升機器的穩定性與準確性,例如:金融業使用XGBoost或Random Forest分析客戶的信用紀錄、收入、還款行為...等資料,藉由多個弱模型的組合提升預測準確度,以更精準預測違約風險。
AI開發常見挑戰

AI模型開發並非完全順遂,過程中有許多困難需要一一克服,以下為您整理AI開發常見挑戰:
資料不足或偏差
AI模型的表現高度依賴資料品質,如果資料量不足,模型很難獲取足夠的特徵,預測結果也會不精準。如果資料來源偏向某特定族群或情境,也可能導致模型出現偏差,無法在真實環境中穩定運作。因此建議AI在開發初期時應蒐集多元且完整的資料,並在必要時清除、平衡與補強,以減少偏差問題。
模型過度複雜
大多數的團隊在AI開發初期容易追求最先進、參數最多的複雜模型,但是過度複雜的模型不僅需要花費更多訓練時間及硬體資源,也容易導致模型在訓練時記取太多細節,導入新資料反而無法有良好表現。對大部分企業來說,能解決問題並保持穩定的適當模型反而比大模型更實用。
忽略部署與維護成本
大部分使用者以為訓練模型是AI開發最困難的挑戰,但實際導入後才發現,部署和維護才是真正的挑戰。模型需要與網站、App或企業系統整合,還要考量運算成本、API延遲、資料更新頻率...等因素,並需要隨著環境變化定期重新訓練或調整,而非一次訓練就能永久使用。因此若在專案規劃時忽略部署與維護成本,長期使用可能面臨效能下降、預算不足或無法穩定運作...等問題。
開發時間比想像長
AI開發時間比預期更長是因為資料蒐集冗長、清洗成本高、訓練反覆調校、測試不斷迭代...等,此外,模型部署後還要經過多次優化才能符合實際需求。與傳統軟體開發不同,AI開發是一個持續嘗試、學習與改良的循環,如果沒有預留足夠時間或人力,將會造成進度延遲或專案品質不佳。
專業AI顧問協助您順利完成AI開發
不論您需要生成式AI、判別式AI、強化式AI或是想利用AI開發應用程式、開發網站以及經營社群,只要您正在規劃導入AI卻不知道如何開始,都歡迎點選【免費取得報價】,讓經驗豐富的AI顧問、AI開發人員或資深AI工程師協助您從需求分析、模型建立到部署整合,一步步打造最適合的AI解決方案。